会员介绍
会员风采
宁波甬创嘉泽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宁波甬创嘉泽能源科技集团...   
企业风采丨宁波畅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风采丨宁波畅行文化科...   
宁波微度.改造家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宁波微度 改造家装饰设...   
华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机电安装分公司
华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宁...   
浙江中德䁔通系统有限公司
企业简介:浙江中德暖通系...   
宁波奕也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宁波奕也国际货运代理有...   
宁波熙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宁波熙雅数字科技有限公...   
宁波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宁波交通工程咨询监理...   
宁波时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9月份,宁波时科...   
宁波马应龙医院
  宁波马应龙医院是马应...   
浙江(宁波)广誉远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广誉远是一家中华...   
宁波保税区仰恩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宁波保税区仰恩国际贸易有...   
宁波俊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岳德俊宁波俊杰医疗器械...   
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王君兰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   
宁波市海曙思力德贸易有限公司
任立文宁波市海曙思力德贸...   
宁波华豹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王海峰宁波盈石建材科技有...   
宁波市鄞州晋利物资贸易有限公司
宁波市鄞州晋利物资贸易有...   
宁波双强电机有限公司
宁波双强电机有限公司创建...   
宁波中海金龙航务工程有限公司
宁波中海金龙航务工程有限...   
化学工业第二设计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
化学工业第二设计院 宁波...   
宁波荣明管道物资有限公司
5044 ...   
江东现代装潢市场太谷龙成水道配件经营部
江东现代装潢市场 太谷龙...   
定襄精诚法兰有限公司
定襄精诚法兰有限公司 梁...   
宁波三同编织有限公司
宁波三同编织有限公司系日...   
宁波市鄞州强利达金刚石刀具有限公司
企 业 简 介 本公司...   
商会文件
晋商风彩
史川轩 晋商兴起:大盛魁的样本
时间:2016-06-17 16:16:24 作者: 阅读次数: 0

    王相卿出生于山西太谷,没有人会预测到这个婴儿将在不久的将来,建立并奠定一段“旅蒙巨商”200余年的发家史,成就后世乐道的大盛魁兴荣事。

    17世纪90年代(清康熙朝中期),这个年轻人从家乡出发去杀虎口,为驻守在那里的清军提供服务,那里的军队由名将费扬古指挥。杀虎口位于山西省右玉县,是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彼时正值康熙皇帝入蒙征剿噶尔丹的战乱时期。

    很快,王相卿和祁县人张杰、史大学相遇,并搭伙做生意,成了“货郎担”,用扁担挑着货物到各个军队的帐篷中出售。清军还雇用了三人做厨夫和杂役,不过起初生意并不顺利,张杰、史大学曾一度回家,坚韧的王相卿留了下来,在生意有所好转后,把张、史两人叫了回来,三人支起一块“吉盛堂”(康熙末年更名为“大盛魁”)的招牌,坐地行商,三个人都拥有商号的一份股份。据传说,创业的本金主要来自一位喇嘛,该喇嘛一去不复返,后来大盛魁将此喇嘛供为“财神”,世代供祀,股本中也有一项别于一般商号的“财神股”。

    当费扬古的军队向北挺进蒙古腹地的时候,三个人的商号一直跟随着他,向军队提供需要的货物,比如烟草、食品和茶叶,同时从蒙古人处购买牲口和肉。慢慢地,王相卿学会了蒙古语,熟悉了当地的社交习惯。传说,王相卿初次来到军事重镇乌里雅苏台时,恰逢当地一蒙古王公的女儿得重症,濒临死亡,他赠送山西的珍贵秘方“龟灵集”,王公的女儿得以起死回生,并且嫁给了王家的三公子。大盛魁逐渐建立与蒙古上层的联系。

旅蒙商的特权

    所谓“旅蒙商”,是指康熙皇帝在战胜噶尔丹后所建立的运作跨边境商贸的新体系,以此取代明朝设立的、充当汉蒙贸易中心的“马市”。清朝禁止商人在蒙古拥有固定住所,只允许流动经营,故谓“旅蒙行商”。清朝只授予部分商人“部票”,准其入蒙经商,按照规定,获许可的商人必须沿着一定路线进行经营,或在特定的地点进行贸易,且受到清朝驻蒙官员的监督。

    然而,大盛魁在“旅蒙商”中地位特殊。为保持蒙古地区的稳定,清朝在远离中原腹地的军事基地供养着大量军队,需要商业组织的帮助,以提供所需的商品,大盛魁充当了该角色,并且获得了朝廷与蒙古贵族的信任,直到18世纪中期,大盛魁的总号一直设在乌里雅苏台。

    嘉庆年间,清朝廷颁发了在蒙古地区发行“银票”的执照,同时紧缩其边界政策,一开始只有两家商号得到了在蒙古行商的经营执照。大盛魁是其中一家,并且很快在蒙古全境确立了垄断经营权。银票的执照相当于今天银行的牌照,凭此可以建立“票号”,有权以高利息放贷。

大盛魁的“银票”生意,主要有两种运作方式:“一羊三批”和“包办进京”。

    所谓“一羊三批”,指的是一只羊可以分三批得到利润。比如,一位蒙古王公购买丝绸和茶叶,由于没有现金,可要求大盛魁借款给他。相应的,该王公会在作为凭据的银票背面盖上他所管辖的“旗”的大印,承诺偿还债务。债务是计利息的,如果债务是相当于一只羊羔的价钱,那么三年之后,按照常规利息,这个旗可能欠大盛魁两只羔羊的价格(债务还会考虑牲畜自然生长的自然因素)。告贷的是王公,债务实际是由该旗的牧民们承担的,主要通过牲畜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强势销售完成。

    除了前述银票利息之外,由于垄断经营,大盛魁高价出售丝绸和茶叶,从交易中获得高额利润,是为第二种利润来源;再次,蒙古王公出售牲畜归还债务时,大盛魁又可以将采购价压得很低,以保证获利。于是,商号可从一单生意中三次获利。

    大盛魁的第二种主要收入是“包办进京”。根据18世纪清朝廷颁布的《理藩院则例》,要求所有蒙古王公经常到北京朝贡,王公们被迫轮流去北京上朝,长途跋涉后又要得体地在北京亮相,开销巨大,有些王公手头拮据,有些则觉得携带太多的银两容易招惹是非,于是,由大盛魁为这些王公提供旅费以及在京城的费用。

    出发时,大盛魁会派一个人陪同王公贵族上路,帮助支付路上的费用。王公们的花销很快就能积累数千辆银子,某些年份,大盛魁为王公们垫付的费用一年超过10万两。由于大盛魁资本雄厚,并且有办法从王公们的旗下收回欠款,因此,王公们都乐意采用此种方式——由他们的旗民承担直接偿还本金以及高额利息。在由王公开具的借贷印票上写着“父债子还,夫债妻还。死亡绝后,由旗公还”,蒙民所欠债务一般也是不敢赖账的。

    据统计,在巅峰时期,蒙古140个旗和所谓的“沙毕”(蒙古的一种行政单位),只有十几个旗的王公没有欠大盛魁的债务。艾梅霞(Martha Avery)在其所著的《茶叶之路》中一针见血地说道,“由于数目庞大的债务的存在,这些王公贵族实际上被清政府的代理人控制住了,其中最著名的代理人就是大盛魁”。此外,大盛魁作为清朝廷的官方代表,还参与打理蒙古地区的税收。

    蒙古的王公贵族连带牧民大多都是大盛魁的债务人,每年会召开一次“朝格勒尔”会议。由蒙古王公根据上贡清室和自己消费的需要,确定各盟、旗牧民所应承担的贡赋份额,然后以票据形式写明,交付给大盛魁去向牧民索取所负担的债款和利息。同时,会议还确定每年牧民以物抵债时,马、牛、羊、皮毛和药材等价格,一经确定,即无权修改。

    1924年外蒙古地区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并下令全蒙各地凡欠大盛魁债务者,一概不许偿还,并没收大盛魁在蒙的资产,当时大盛魁的债权几乎全在外蒙古,仅科布多一处的债权就有15000峰骆驼,20000多匹马,200000只羊。

混业经营

    当然,大盛魁的兴盛并不仅仅缘于清朝廷授予的垄断特权,其自身营建的系统确保了其将特权转化实在的商业利益。

    大盛魁总号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和收购了一系列小号,其中的大量小号都参与竞争性业务,其中,名声最响的当数“大盛川”票号。

    大盛川的总柜位于山西祁县,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号,其中北京分号至少十人,与满清朝廷各个机关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许多大臣都是其客户。事实上,“包办进京”的业务正是由大盛川出面,蒙古的王公准备进京时,他们首先向大盛川在当地的分号要求贷款,祁县的总柜接到贷款的数目并且对王公的家底进行评估后,然后向北京的分号建议放贷的数目,当贷款的王公到达北京后,北京分号的主管负责接待,来商讨贷款事宜。

    茶叶生意也是大盛魁商业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盛魁茶叶生意主要由其小号“三玉川”经营。

    在大盛魁的体系下,茶叶商号的生意和票号的生意密不可分,在大盛魁从两湖地区购买茶叶然后卖给草原游牧部落的生意中,其小号“三玉川”提供了茶叶,而“三玉川”的运营资金则大多是由“大盛川”提供的。小号向总号保证货源,生意的各个环节都有钱可赚,当大盛魁的在蒙古卖掉茶叶时,得到的是高利息的、约定支付的票据,一般会由牲畜交易的收入来抵偿,牲畜交易的对象是大盛魁的另一家小号。

    事实上,相当多的小号围绕在总号周围,在不同地点提供不同贸易货物,将大盛魁获得的垄断经营权的商业利益最大化。

    在整个贸易网络中,除了自行组织货源之外,大盛魁还建立自己的运输体系。大盛魁拥有数量可观的驼队在蒙古地区批销货物,并在蒙古地区的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重要据点都设立分号。任何时候,大盛魁都有10到15个驼队在路上,其鼎盛时期,具有骆驼2万余峰。

    借助各种不同经营项目的小号,大盛魁只需通过自己的银号、票号、钱庄供货、存放、汇兑以融通资金,就可以从全国各地进货,再通过中转点,行销于蒙古草原、新疆、西藏和俄罗斯,再从那里运回当地特产,转销内地,利用庞大的骆驼队在草原上流动贸易。大盛魁的贸易活动范围也越出了草原,乃至省界和国界,南至广州,北达蒙古,东抵日本,西到莫斯科,形成了规模巨大、网点密布的商业和金融业集团。

    晚清之际,大盛魁处于鼎盛时期,号内员工多达六七千人,总号的资本逾千万两白银,其分号的资本也已发展到了十万、百万。一种说法是,其资金之雄厚,可以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从库伦一个挨一个一直排到北京城,拉出一条全长两千公里的银元宝线。

    山西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高春平评述说,大型的山西商号往往具有“混合经营”的特点,大盛魁堪为典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集商业、运输业和金融业于一体的具有子母公司性质的独特商业系统,雄踞塞外,成为在商业金融业发展史中罕见的垄断企业

大盛魁的标本意义

    王相卿等三人草根创业,最后造就了大盛魁的辉煌,管窥其中的成功要素,对于理解晋商这一知名商帮的崛起,同样具有典型意义。

    在山西大学晋商研究所所长刘建生教授看来,以大盛魁为代表的晋商群落的崛起,首要因素在于“自明到清朝中期,但凡国家政策大的调整,山西商家都抓住了历史的机遇,用足了政策。”

    据刘建生教授介绍,早在明代,朱明王朝为了确保长城沿线的安全并把蒙古势力围困于漠北,特设辽东、蓟州等九大边镇,驻屯80万戍边兵丁。这条明王朝抵御蒙族铁骑的塞北防线,形成了一个巨大经济消费区。明朝廷为了解决北方边垧的来源,在洪武三年(1370年)实行了“开中法”,鼓励商人运粮换盐,山西人近水楼台,纷纷到南方各地采购粮食、布匹运送到边关,换取盐引,至嘉靖、隆庆朝,宣府、大同等地相继开设“马市”,汉蒙之间的茶马互市愈趋频繁,山西人又把茶叶、粮食、丝绸、布匹输入蒙古。因此,早在王相卿从商的300年前,商业意识就已在三晋大地萌发。

    同时,山西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据统计,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均占有田地14.05亩,而山西人均只有10.28亩,至明万历六年 (1578年),山西人均天地又减为6.92亩,由于土地所产不足以生存,山西人也敢于打破传统的务农为生的生存方式,于是有了“走西口”一说,其中一条路线是从山西中部、北部出发,一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这也正是贫寒青年王相卿早年出走创业的路线。

    王相卿创业之时,恰逢康、雍、乾三朝的西征平叛的肇始,频繁的军事行动同样为其创造了商业机会,而他之所以有机会能够随军效力,又与晋商、清朝廷良好的政商关系密不可分。早在明朝末年,范永斗等八家山西巨商以张家口为经营基地,为满清购买粮秣、军械,传递情报和宣传品,清廷在“入关后给”予了赐产、入籍、赐职等回报,成为内务府的皇商,还特准其经营一些垄断性行业。清廷对于晋商群体格外信任,而大盛魁的垄断经营地位,可说是这种信任的延续。

    待满清稳定了蒙古局势,与俄国勘边定界、签署《尼布楚条约》、《恰克图界约》和《恰克图市约》后,汉蒙、中俄平等贸易、互通有无的障碍被扫清。而山西地处中俄恰克图贸易以至欧洲腹地这条国际商路的交通要冲,是东接冀、鲁,西通陕、宁,南下豫、鄂、皖、湘、赣,北上出塞,直抵蒙、俄的交通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清廷的眷顾,包括大盛魁在内的众多山西商号,担当起了对俄蒙的贸易重任。

    当然,山西人自身的吃苦耐劳也助推了商业的成功。据说,晋中一带的姑娘们都以嫁给大盛魁的伙计为荣。可惜的是,大盛魁的职工子嗣甚少,因号规规定,号内上下不准在营业所在地结婚或携带家眷,更不准与蒙古女人通婚。

    可以说,王相卿的发迹以及大盛魁200余年的兴盛,与晋商兴起的原因一脉相承,呼应了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的大背景,顺势而为,同时,也离不开晋商自身的远见卓识、诚信勤勉。